当前目录
《中国牛业科学》创刊于1975年,属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科技期刊。本刊以促进畜牧科技与生产发展为宗旨,促进我国牛业科学研究发展,推动养牛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致富。主要刊登黄牛、奶牛、肉牛、水牛、牦牛等各类牛种的繁殖育种,保健及疾病防治,牛的饲料、饲养管理,牛的养殖环境(牧场)建设、保护及养殖过程中的机械设施,牛奶(肉、皮和内脏等)加工,牛的产业经济,牧草和草地栽培、经营和管理,种草养牛、科技扶贫等,牛奶(肉)质量安全和品质检测以及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在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动物在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栏目主要有科学试验,综述,调查研究,专论,科技转化,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环境保护,疫病防治及保健,饲料营养及管理,奶(肉)安全生产及品质检测,生物技术,教学园地,其他动物等。
更多>>
- 2024年度肉牛牦牛产业与技术发展报告
- 2025,51(1):1-3[摘要](40)[PDF](34)
- 奶牛CCT-α基因调控肝脏细胞脂滴大小的机制研究
- 吴奎显,范雨欣,李琪玉,倪晗,高古睿,杨玉,闫丽萍,郭爽,杨彦宾,刘洋,韩立强
- 2025,51(1):4-9[摘要](28)[PDF](25)
- 新疆褐牛遗传多样性和母系遗传背景分析
- 杜玮,周振勇,叶志兵,崔繁荣,马义诚,袁理星,李红波
- 2025,51(1):10-14[摘要](19)[PDF](13)
- 不同因素对荷斯坦奶牛胚胎移植受胎率影响的研究
- 包俊杰,杜贺阳,孙伟,乌云高娃,赵志鹏,阿古达木,韩文雄,李喜和
- 2025,51(1):15-17[摘要](24)[PDF](15)
- 奶水牛子宫内膜炎治疗方案对比筛选试验
- 梁淦,钟华配,陈笑寒,韦科龙,黄雅鑫,梁宇辰,黄荣春,覃广胜
- 2025,51(1):18-22[摘要](22)[PDF](13)
- 贮存温度及排酸时长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李晓燕,何莉,侯兴才,张国莉,张开栋,朱建平
- 2025,51(1):23-26[摘要](29)[PDF](17)
- 新疆夏洛莱牛肉营养成分分析初报
- 蒋烈戈,邓顺涛,任新萍,赵博,刘鹏,郝建国,彭健,苏政
- 2025,51(1):27-30[摘要](19)[PDF](15)
- 不同月龄短角牛母牛生长发育规律分析
- 朱胜全,叶朗惠
- 2025,51(1):31-36[摘要](20)[PDF](13)
- 蜀宣花牛体重和体尺生长曲线拟合研究
- 王巍,甘佳,石溢,方东辉,阿果约达,邓小东,陈小云,马小琴,付茂忠,易军
- 2025,51(1):37-39[摘要](15)[PDF](12)
- 新疆昌吉州肉牛血液原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
- 刘文进,杨海峰,赵璐,李兆龙
- 2025,51(1):40-43[摘要](24)[PDF](11)
- 西门塔尔牛产奶量及奶品质分析
- 张能飞,庞权,王凯,杨彪,谭雄,唐都,江源源,冷雪妍,梁磊,席小辉
- 2025,51(1):44-48[摘要](37)[PDF](14)
- 不同生产经营方式对平凉红牛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 张宏飞,胡彦龙,朱建纲,李冰昱,袁霞
- 2025,51(1):49-52[摘要](18)[PDF](13)
- 云南会泽草原主要杂害草调研及其防控对策
- 周应斌,张文真
- 2025,51(1):53-56[摘要](15)[PDF](10)
- 西北五省区肉牛养殖发展概况
- 袁理星,马桢,李红波,马义诚,崔繁荣,叶治兵,王东珂,闫向民
- 2025,51(1):57-63[摘要](22)[PDF](15)
- 内蒙古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 杨永胜,马燕芬,宝华,张崇志,赵振厚,志勇,纳钦,郝智强,张朋,张兴隆,钟磊,李淑芳,池桂娟,安琪
- 2025,51(1):64-70[摘要](43)[PDF](21)
- 务川黑牛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 熊涛,申建江,龙飞,高伟,徐凤
- 2025,51(1):71-74[摘要](16)[PDF](12)
- 阿勒泰白头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建议
- 王跃
- 2025,51(1):75-77[摘要](14)[PDF](12)
- 一例牛犊弓首蛔虫病的诊治
- 郭刚鹏,王利丹,左之才,谢跃
- 2025,51(1):78-81[摘要](17)[PDF](9)
- 加味乌贝散在治疗育肥牛真胃炎上的临床效果观察
- 郭丽娟,刘祥
- 2025,51(1):82-84[摘要](16)[PDF](13)
-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中药组方治疗
- 许奎,汤莉
- 2025,51(1):85-87[摘要](19)[PDF](9)
- 肉牛胃肠道微生物对肌内脂肪沉积影响的研究进展
- 苏楠,马桢,王骁,陈文中,张雨夏,叶治兵,崔繁荣,闫向民,刘武军
- 2025,51(1):88-92[摘要](34)[PDF](13)
- 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研究进展
- 张依,王鸽,郭济源,张逸松,刘光磊
- 2025,51(1):93-96[摘要](19)[PDF](9)
专题
科学试验
调查研究
专论
牛病防治
综述
- 2024年度肉牛牦牛产业与技术发展报告
- 2025,51(1): 1-3
    [摘要](40)     [PDF](34) 科学试验
- 奶牛CCT-α基因调控肝脏细胞脂滴大小的机制研究
- 吴奎显,范雨欣,李琪玉,倪晗,高古睿,杨玉,闫丽萍,郭爽,杨彦宾,刘洋,韩立强
- 摘要:围产期奶牛肝脏细胞中脂滴的异常积累会导致奶牛产生脂肪肝。磷酸胆碱胞苷酸转移酶 α(CCT-α)是CDP胆碱途径中的一个重要限速酶,其对奶牛肝脏细胞中脂滴生成的调控作用还不清楚。本试验通过研究CCT-α敲除(CCT-KO)及过表达(CCT-OE)奶牛的肝脏细胞系,采用脂滴油红染色法检测细胞中脂滴的大小及数量变化,薄层色谱法分析细胞中磷脂酰胆碱(PC)的含量,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对自噬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正常奶牛肝脏细胞中脂滴直径为1.51 μm,CCT-KO组细胞中脂滴直径增大到2.29 μm,CCT-OE组脂滴直径减小为1.27 μm。分析脂滴数量发现,CCT-α基因敲除使脂滴数量显著减少,而CCT-α基因过表达则使脂滴数量明显增加(P <0.05)。CCT-KO组细胞中PC含量减少,而CCT OE组的PC含量显著增加。蛋白表达分析发现,CCT-KO组中LC3-Ⅱ/LC3-Ⅰ之比较对照下降了18.9%,p62蛋白表达量上调了19.1%;而CCT-OE组中LC3-Ⅱ/LC3-Ⅰ之比较对照上升了35.7%,p62蛋白表达量下调了31.3%。以上结果说明奶牛CCT-α基因能够通过影响肝脏细胞磷脂含量和自噬来调控脂滴大小,为阐明奶牛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2025,51(1): 4-9
    [摘要](28)     [PDF](25) - 新疆褐牛遗传多样性和母系遗传背景分析
- 杜玮,周振勇,叶志兵,崔繁荣,马义诚,袁理星,李红波
- 为客观评价并挖掘新疆褐牛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开展了新疆褐牛及其杂交类群母系遗传背景和分 子遗传特性研究。将新疆褐牛的mtDNA D- Loop区作为遗传标记位点,开展基因组DNA PCR扩增和测序;同 时将5个引进品种和6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的mtDNA D- Loop区核苷酸序列作为对照,对核苷酸多态位点、单 倍型数、核苷酸多样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碱基A和T在新疆褐牛及其杂交类群 mtDNA D- Loop区含量丰富, 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75%、28.78%、24.65%和13.82%,C+G的平均 含量(38.47%)显著低于A+T的平均含量(61.53%);检测到89处多态位点中有25处为单一多态位点,64处 多态位点为简约信息位点;界定了55种单倍型;新疆褐牛及其杂交类群与欧洲普通牛、非洲瘤牛聚为一 类。表明新疆褐牛及其杂交类群mtDNA D Loop区核苷酸变异丰富,群体变异程度较高,新疆褐牛具有多元 化的起源特点,兼具普通牛和瘤牛两个遗传背景。
- 2025,51(1): 10-14
    [摘要](19)     [PDF](13) - 不同因素对荷斯坦奶牛胚胎移植受胎率影响的研究
- 包俊杰,杜贺阳,孙伟,乌云高娃,赵志鹏,阿古达木,韩文雄,李喜和
- 统计分析了内蒙古赛科星某牧场2023年荷斯坦奶牛胚胎移植受胎率数据,分析不同牧场、胚胎类型、胚胎发育阶段、胚胎质量、季节5个因素对荷斯坦奶牛胚胎移植受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水平较好的牧场B移植受胎率显著高于牧场A(P<0.05),新鲜胚胎显著高于冷冻胚胎(P<0.05),致密桑椹胚显著高于囊胚(P<0.05),A级胚胎显著高于B级胚胎(P<0.05),春、秋季节显著高于夏季(P<0.05)。
- 2025,51(1): 15-17
    [摘要](24)     [PDF](15) - 奶水牛子宫内膜炎治疗方案对比筛选试验
- 梁淦,钟华配,陈笑寒,韦科龙,黄雅鑫,梁宇辰,黄荣春,覃广胜
- 子宫内膜炎是奶水牛产后常见的一种繁殖障碍疾病,严重影响奶水牛养殖场的生产及经济效益,本试验旨在筛选一套简便而有效的奶水牛子宫内膜炎治疗方案。将2021—2022年广西某奶水牛养殖场99头产后患病成年奶水牛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采用盐酸大观霉素和盐酸林可霉素可溶粉溶液(简称A组)、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溶液(简称B组)和宫炎清(简称C组)进行子宫内灌注治疗,对比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愈率由高到底依次为A组(75.76%)、B组(67.65%)、C组(53.13%),但差异均不显著 (P>0.05);第1疗程有效率B组(44.12%)、A组(42.42%)显著高于C组(18.75%)(P<0.05);第3疗程有效率A组(9.09%)显著低于C组(25.00%)(P<0.05),B组(2.94%)极显著低于C组(P<0.01),但总有效率A(87.88%)、B(82.35%)、C(75.00%)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这3种治疗方案均有助于提高奶水牛子宫内膜炎的治愈率,但各有优劣,其中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的治愈率虽略低于盐酸大观霉素和盐酸林可霉素可溶粉,但见效相对更快,而宫炎清的治愈率和见效时间均稍逊于前两者。
- 2025,51(1): 18-22
    [摘要](22)     [PDF](13) - 贮存温度及排酸时长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李晓燕,何莉,侯兴才,张国莉,张开栋,朱建平
- 选择6头饲养管理条件一致、体重600 kg左右的西杂牛进行屠宰,探究不同贮存温度和排酸时间对牛肉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度下,随着排酸时间延长,细菌总数呈现上升趋势;从蒸煮损失率来看,最优排酸温度为4 ℃,最优排酸时间为24 h;基于pH检测结果,则最优排酸温度为4 ℃,最优排酸时间72 h;从挥发性盐基氮数值来看,最优排酸时间为0 ℃;从滴水损失率来看,最优排酸时间为48~72 h。综上可知,屠宰过程中在控制好排酸间卫生状况的条件下,4 ℃排酸48~72 h效果最优
- 2025,51(1): 23-26
    [摘要](29)     [PDF](17) - 新疆夏洛莱牛肉营养成分分析初报
- 蒋烈戈,邓顺涛,任新萍,赵博,刘鹏,郝建国,彭健,苏政
- 产肉性能是肉牛最为重要的经济性状指标,新疆夏洛莱肉牛作为一种肉质优良、生长迅速的品种,在新疆塔额地区被广泛养殖。为了研究新疆夏洛莱牛肉的营养特征,选取了新疆兵团第九师165团养殖的25 头新疆夏洛莱肉牛同一部位的牛肉进行营养成分检测,并与文献报道的西门塔尔、安格斯等品种的牛肉营养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夏洛莱牛肉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均与安格斯、西门塔尔杂交后代牛肉没有显著差异;夏洛莱牛肉的氨基酸总量为16.94~18.78 g/hg,低于安格斯牛肉(18.10~19.12 g/hg),必需氨基酸总量也低于安格斯牛肉;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5.46%~62.44%,远高于安格斯牛肉的脂肪酸含量(43.16%~49.00%),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23.69%~37.61%)与安格斯牛肉(25.95%~37.91%)接近。通过对新疆夏洛莱牛肉主要营养成分、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指标的测定与评价,认为新疆夏洛莱牛肉主要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丰富,可在新疆肉牛品种选择及肉牛杂交改良中进一步开发利用。
- 2025,51(1): 27-30
    [摘要](19)     [PDF](15) - 不同月龄短角牛母牛生长发育规律分析
- 朱胜全,叶朗惠
- 探究短角牛母牛体重与体尺性状的生长发育规律,为优化短角牛母牛的选育、饲养管理及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达到对该品种选育提高的目的。以113头短角牛母牛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5个生长阶段的体重及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和胸围等体尺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从而构建不同生长阶段体重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短角母牛体重、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和胸围生长量均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增加,绝对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则随着月龄的增长而降低,说明短角牛母牛体重和体尺随着月龄增长而增加,但其生长强度和速度均在不断下降,表现为早期生长速度较快而后期生长速度缓慢,且在6月龄时达到生长高峰期。短角牛母牛各生长阶段体重与各体尺指标的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F0.01),其中6月龄、12月龄短角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0.517≤r≤0.765),18月龄和24月龄短角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偏低 (0.269≤r≤0.499)。短角牛母牛各阶段体重与十字部高、胸围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体重与胸围的相关性最大,所以在进行短角牛选育时,任何生长阶段都可以将胸围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可以通过回归方程Y6=-209.097+3.092X4、Y12=-414.892+4.596X4、Y18=-102.939+2.963X4和Y24=-155.042+3.533X4(X4指胸围),分别计算6、12、18、24月龄短角牛的体重
- 2025,51(1): 31-36
    [摘要](20)     [PDF](13) - 蜀宣花牛体重和体尺生长曲线拟合研究
- 王巍,甘佳,石溢,方东辉,阿果约达,邓小东,陈小云,马小琴,付茂忠,易军
- 为了探讨蜀宣花牛的生长发育规律,选择491头6~20月龄蜀宣花牛公牛,每月测定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然后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其体重和体尺的发育特征进行拟合分析,建立各指标拟合方程,最后对方程拟合曲线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最适合用于拟合蜀宣花牛的体重变化,Von Bertalanffy模型最适合用于拟合蜀宣花牛的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变化。
- 2025,51(1): 37-39
    [摘要](15)     [PDF](12) 调查研究
- 新疆昌吉州肉牛血液原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
- 刘文进,杨海峰,赵璐,李兆龙
- 为调查新疆昌吉州肉牛主要血液原虫病原,采集病牛抗凝血282份以及眼鼻拭子14份、组织样品8份、粪便样品12份,利用mNGS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检测方法开展牛血液原虫检测,结果发现主要检出病原为巴贝斯虫属(Babesia)和泰勒虫属(Theileria),其中牛环形泰勒虫病检测270份次,阳性检出率51.5%;牛双芽巴贝斯虫检测184份次,阳性检出率65.6%;牛巴贝斯虫在辖区未检出。同时对14份抗凝血样品进行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血清学检测结果一致。依据检测结果采用三氮脒和咪唑苯脲对肉牛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效果显著。研究结果为新疆昌吉州地区制定有效的肉牛血液原虫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基础数据。
- 2025,51(1): 40-43
    [摘要](24)     [PDF](11) - 西门塔尔牛产奶量及奶品质分析
- 张能飞,庞权,王凯,杨彪,谭雄,唐都,江源源,冷雪妍,梁磊,席小辉
- 西门塔尔牛奶具有乳蛋白和乳脂含量高的优点,未来可作为原料奶用以加工高端品牌的乳制品。本研究对西门塔尔奶牛一年四季的日产奶量和奶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一季度至四季度日产奶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三季度的日产奶量为(14.85±1.45) kg/头,显著低于一、二、四季度的日产奶量(P<0.05);牛奶乳蛋白率呈现出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三季度乳蛋白率为(3.3±0.065)%,显著低于一、二、四季度的乳蛋白率(P<0.05);牛奶乳脂率随季节变化也呈现出先下降后增高的趋势,三季度乳脂率为(3.89±0.097)%,显著低于一、二、四季度的乳脂率;牛奶体细胞数在第三季度最高,达到(23.51±3.59)×104/mL,与一、二、四季度的牛奶体细胞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对西门塔尔奶牛在4个季度产奶性能的分析结果,为今后牧场科学养殖西门塔尔奶牛、减轻热应激反应提供了依据。
- 2025,51(1): 44-48
    [摘要](37)     [PDF](14) - 不同生产经营方式对平凉红牛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 张宏飞,胡彦龙,朱建纲,李冰昱,袁霞
- 为深入了解平凉红牛在养殖、贩运、屠宰、消费等环节由于经营方式不同而导致的经济效益差异,对平凉市内20个肉牛养殖场(户)、11个肉牛贩运户、5个肉牛屠宰企业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环节各类经营方式各有利弊,提出了推进差异化适度规模养殖、精准化推进肉牛屠宰企业发展、坚持高端定位等建议,以期推进平凉红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2025,51(1): 49-52
    [摘要](18)     [PDF](13) - 云南会泽草原主要杂害草调研及其防控对策
- 周应斌,张文真
- 为深入了解云南省会泽县天然草原主要杂害草的分布状况,在整理分析2013—2022年共135个样地405个样方草原生态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实地普查、布样详查等方法,对田坝、火红等10个乡镇(街道)所辖牧场的主要杂害草及其种类、生境、生物量、饲用价值等属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会泽县天然草原杂害草数量及危害程度从南向北逐渐减小;海拔1 800 m以下地区的杂害草以紫茎泽兰为主,2 000~2 700 m地区的主要杂害草为蕨类植物,3 000 m以上地区则以血满草为主;海拔2 200~2 500 m区域内的杂害草少,牧草长势相对较好,饲草产量相对较高,优质牧草占比在70%左右。最后针对牧场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及时间伐树木、加强草地维护、开展人工除杂等5条防控措施。
- 2025,51(1): 53-56
    [摘要](15)     [PDF](10) 专论
- 西北五省区肉牛养殖发展概况
- 袁理星,马桢,李红波,马义诚,崔繁荣,叶治兵,王东珂,闫向民
- 肉牛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支柱产业之一,而拥有国土陆地面积31.7%的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是畜牧业的重要产区之一。西北五省的肉牛养殖业发展,肩负着食物供应稳定及品质安全的双重任务。该文介绍了西北五省区肉牛养殖业发展现状和肉牛品种发展概况,最后总结了近年来的发展经验,并对西北地区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 2025,51(1): 57-63
    [摘要](22)     [PDF](15) - 内蒙古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 杨永胜,马燕芬,宝华,张崇志,赵振厚,志勇,纳钦,郝智强,张朋,张兴隆,钟磊,李淑芳,池桂娟,安琪
- 近年来,内蒙古肉牛养殖业稳定发展,成为全国牛肉产量第一大省,但是随着牛价低迷,产业发展遇到了困局。文章通过分析内蒙古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找出目前肉牛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破解内蒙古肉牛产业发展难题,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 2025,51(1): 64-70
    [摘要](43)     [PDF](21) - 务川黑牛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 熊涛,申建江,龙飞,高伟,徐凤
- 务川黑牛是贵州省务川县肉牛产业发展的地方特色品种,其肉质鲜美、氨基酸含量丰富,肉用性能较好,市场潜力大,但因生长较慢、群体数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为推动务川黑牛产业提质增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务川黑牛种质资源,文章对务川黑牛种质资源的概况和特征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具体的种质资源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建议,可为推动地方特色品种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2025,51(1): 71-74
    [摘要](16)     [PDF](12) - 阿勒泰白头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建议
- 王跃
- 阿勒泰白头牛是我国重要的畜禽遗传资源之一,也是新疆古老的地方优良品种,属肉、乳、役兼用型牛种。该文对阿勒泰白头牛的保护利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该品种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保种意识不强、开发利用不够、与旅游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提出了保护利用的思路方向与措施建议,可为该品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 2025,51(1): 75-77
    [摘要](14)     [PDF](12) 牛病防治
- 一例牛犊弓首蛔虫病的诊治
- 郭刚鹏,王利丹,左之才,谢跃
- 犊弓首蛔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多发生于6月龄以内犊牛,临床上常表现为精神不振、消瘦、贫 血、腹泻或血便等症状。文章就一例西门塔尔牛犊弓首蛔虫病的诊断及综合治疗进行了总结,可为该病的 诊治提供参考。
- 2025,51(1): 78-81
    [摘要](17)     [PDF](9) - 加味乌贝散在治疗育肥牛真胃炎上的临床效果观察
- 郭丽娟,刘祥
- 为提高育肥牛真胃炎的诊治效果,笔者采用加味乌贝散对20例育肥牛真胃炎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加味乌贝散能在促进真胃溃疡面恢复的基础上,提高育肥牛真胃炎治愈率。在此基础上对育肥牛真胃炎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强化饲养管理、及早诊断识别、注重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可为全面归纳真胃炎治疗经验提供参考。
- 2025,51(1): 82-84
    [摘要](16)     [PDF](13) -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中药组方治疗
- 许奎,汤莉
-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严重影响奶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常常因为临床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该病的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乳房灌注或静脉注射的方法,但由于抗生素耐药、兽药残留导致疗效不佳。2024年2—9月,对某奶牛场诊断为隐性乳房炎的167头奶牛采取中药组方进行治疗,治愈153头,有效162头,无效5头,治愈率达91.62%,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采用中药治疗该病克服了抗生素耐药、兽药残留和容易复发等缺点,具有环境友好、疗效确切、易于推广等特点,可为兽医人员和从业者临床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提供参考。
- 2025,51(1): 85-87
    [摘要](19)     [PDF](9) 综述
- 肉牛胃肠道微生物对肌内脂肪沉积影响的研究进展
- 苏楠,马桢,王骁,陈文中,张雨夏,叶治兵,崔繁荣,闫向民,刘武军
- 改善肉质是肉牛肉用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肉质性状受遗传、饲料营养和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新研究提示瘤胃微生物也可能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瘤胃微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肉牛出生后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逐渐形成并完善,且在肉牛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早年关于肉牛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宿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方面;近年来,出现了通过胃肠道微生物改善肌肉品质这一新领域的探究,主要聚焦肌内脂肪沉积含量和肌肉代谢这些方面。因此,文章在简要介绍肌内脂肪沉积以及胃肠道微生物组成与作用的基础上,对瘤胃微生物调控肌内脂肪沉积和脂肪代谢、进而改善肉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可知,牛肉品质受到胃肠道微生物的调控,主要体现在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短链脂肪酸等一些代谢产物来调节体内脂肪沉积,进而影响牛肉的风味和大理石花纹。
- 2025,51(1): 88-92
    [摘要](34)     [PDF](13) - 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研究进展
- 张依,王鸽,郭济源,张逸松,刘光磊
- 牛体外胚胎生产程序包括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精子获能(sperm capacitation)、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体外培养(in vitro culture,IVC)。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低于体内成熟卵母细胞,是目前体外胚胎生产面临的难题之一。虽然体外成熟期似乎很难影响卵母细胞的质量,但基本成熟条件的改变会显著影响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故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是体外胚胎生产的关键环节。目前大部分改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研究都是在培养液中添加激素、血清、牛卵泡液、生长因子或抗氧化剂等物质,以此促进卵母细胞的成熟度,使其更好地与精子结合,故文章就不同体外成熟条件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最终囊胚产量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
- 2025,51(1): 93-96
    [摘要](19)     [PD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