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专区

版权信息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  编:姜雨
  • 编辑部主任:窦春蕊
  • 地  址:陕西省杨凌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动物科技学院
  • 邮政编码:712100
  • 电  话:029-87091423
  • 电子邮件:huangn2002813@aliyun.com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1-9111
  • 国内统一刊号 CN61-1449/S
  • 国内总发行: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52-113

投稿须知

友情链接

期刊搜索

当前目录

《中国牛业科学》创刊于1975年,属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科技期刊。本刊以促进畜牧科技与生产发展为宗旨,促进我国牛业科学研究发展,推动养牛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致富。主要刊登黄牛、奶牛、肉牛、水牛、牦牛等各类牛种的繁殖育种,保健及疾病防治,牛的饲料、饲养管理,牛的养殖环境(牧场)建设、保护及养殖过程中的机械设施,牛奶(肉、皮和内脏等)加工,牛的产业经济,牧草和草地栽培、经营和管理,种草养牛、科技扶贫等,牛奶(肉)质量安全和品质检测以及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在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动物在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栏目主要有科学试验,综述,调查研究,专论,科技转化,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环境保护,疫病防治及保健,饲料营养及管理,奶(肉)安全生产及品质检测,生物技术,教学园地,其他动物等。
更多>>

2025年第51卷第2期

(下载当期目录)

    • 专题
    • 河南省肉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张子敬,王香南,刘 贤,李 明,聂胜委,李 静,薄东东,王二耀,闫祥洲
      基于对2024年河南省肉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展望了2025年河南省肉牛 产业发展趋势,并对河南省肉牛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2025,51(2): 1-5    [摘要](11)    [PDF](6)
    • 科学试验
    • 奶牛初乳质量对后代犊牛被动免疫水平的影响
      王大胜,叶春妹,张志鹏,杨章平
      为探究奶牛初乳质量对犊牛被动免疫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在江苏某规模化牧场选择 了84头日龄、体况特征、产犊日期、饲养管理水 平等相近的头胎母牛为研究对象,采 集其初 乳后分别检测乳蛋白、乳脂、乳糖(Brix值)和免疫球蛋白等初乳质 量指标;初 乳饲喂犊牛 24h后采集其新鲜血液,检测血清中各免疫球蛋白水平;并对母牛初 乳各质量指标与犊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初 乳中乳糖 Brix 值、IgA、IgG 对犊牛血 清中IgG 水平有显著影响,乳蛋白率、乳脂 率、乳 糖 Brix 值、IgA 对犊牛血清中IgM 水平有 显著影响,初乳中IgG、IgM 对犊牛血清中IgA 水平有显著影响;初 乳中IgG 水平与犊牛血 清中IgG 水平呈极显 著 正 相 关。 因 此,在 奶 牛 生 产 管 理 中,应 重 点 关 注 初 乳 质 量、饲 喂 时 间,确保犊牛及时有效采食初乳,以优化犊牛免疫保护,促进其健康生长。
      2025,51(2): 6-12    [摘要](8)    [PDF](7)
    • 黄牛 HAVCR2基因拷贝数变异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王佳美,王卿妍,张子敬,吕世杰,祁兴山,马伟东,王武生,雷初朝,王二耀,黄永震
      DNA拷贝数变异已被公认为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利用 生物信息学相关网 站分析了 HAVCR2基因的理化特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对中国 4 个黄牛群体共 795 头牛 HAVCR2基因的拷贝数变异类型进行检测,并比较了拷贝数变异类型与 4 个黄牛群体 体重和体尺性状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HAVCR2为稳定疏水蛋白,分子质量为 30925. 6 ku, 理论等电点为 6. 52,含有信号肽,具有 3 个糖基化位点, 与 CD4、CD80、IFNG、TIGIT等蛋 白相互作用。 HAVCR2基因多拷贝变异型对郏县红牛体高有极显著( P<0. 01)影响,对郏 县红牛十字部高和尻长 、对皮南牛体斜长均有显著( P<0. 05)影响,表明 HAVCR2基因的 拷贝变异对中国 肉牛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2025,51(2): 13-18    [摘要](8)    [PDF](7)
    • 家驴MRFs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转录组分析
      马佳琪,王雨数,赵舒悦,王梦婷,黄志鹏,党瑞华
      MRFs基因家族是肌肉发生过程中参与分子调控的一个重要的基因家族,对脊椎动物肌细胞的分化和骨骼肌系统的发育成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对家驴MRFs基因家族进行全面系统的鉴定分析,研究MRFs基因在家驴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明确家驴MRFs基因家族的组成、功能和进化关系。研究运用HMMER并结合BLAST对家驴的MRF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蛋白序列进行分析,运用转录组数据分析MRFs基因家族在家驴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并对MRFs基因家族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家驴MRFs基因家族共有4个成员,均为亲水性蛋白;其家族成员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α-螺旋次之,β-折叠最少;系统进化树显示,家驴、人和小鼠3个物种的MRFs家族基因基本呈现出相间排列的规律,有较近的进化关系;基因结构分析表明,MRFs基因家族成员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蛋白保守基序分析表明,其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转录组数据显示,MyoG在肌肉组织中高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MRFs基因家族参与调控肌肉生成的全过程。
      2025,51(2): 19-26    [摘要](6)    [PDF](4)
    • 适龄母牛适时与定时输精技术试验研究
      李文,姜海春,罗生金
      为实现“半舍饲+半放牧”和舍饲地区母牛短时间内发情并受胎,探索了适合于哈密地区肉牛同期发情适时输精和同期排卵定时输精较佳的技术处理方案。试验将60头适龄西门塔尔杂交母牛分为3组,分别采用3 种不同阶段同期发情程序进行处理,其中Ⅰ组采用1次前列腺素(PGF)法,Ⅱ组采用2次PGF法,Ⅲ组采用置入药物缓释装置(CIDR)+PGF法,比较各处理的发情率和情期受胎率。另选择44头适龄母牛并分为2组,采用2 种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方法进行处理,其中Ⅳ组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LHRH-A3)+CIDR+PGF2α+LHRH-A3法,Ⅴ组采用戈那瑞林(GnRH)+CIDR+PGF+GnRH法,比较2个处理的生殖激素水平变化情况及发情率和情期受胎率。结果表明,Ⅰ、Ⅱ、Ⅲ组母牛发情时间大多集中在同期发情处理后40~55 h,总发情率分别为75.0%、84.2%和90.5%,其中Ⅲ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发情母牛经人工授精后,Ⅲ组情期受胎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达到85.7%。2种同期排卵定时输精处理中,Ⅳ组发情率比Ⅴ组高3.6%,情期受胎率比Ⅴ组高2.3%,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同期发情技术2 次PGF2α法效果良好且成本低,适用于集中人工授精;同期排卵定时输精宜采用Ⅳ组方法,受胎率高,较为经济,适宜舍饲肉牛场应用。
      2025,51(2): 27-31    [摘要](6)    [PDF](4)
    • 凉州黄白花母牛同期发情可视化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研究
      白晶晶,段军红,孔垂永,王吉成,尹世东,陈宏,张杰
      为探索简单易行的母牛繁殖技术,提高凉州黄白花母牛的利用率,选择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绿源种牛场的80头繁殖母牛作为试验牛,将其均分为2组,分别采用当地常用的2次PGF2α法和CIDR+PGF2α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并配合可视化人工授精,比较2组母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结果显示,2次PGF2α注射法和CIDR+PGF2α法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74.36%和88.24%;输精35 d后采用B超+直肠触诊进行孕检,显示2组的受胎率分别为71.79%和73.53%。2次PGF2α处理法+可视化人工授精技术操作更简单易行,本地农户接受程度更高,适宜在中小型凉州黄白花牛场示范推广。
      2025,51(2): 32-36    [摘要](5)    [PDF](7)
    • 调查研究
    • 娟姗牛与中国荷斯坦牛乳房性状相关性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宋赵瀛,卢徐斌,杨章平,朱志坚
      分析娟姗牛与中国荷斯坦牛乳房性状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二者乳房性状的差异,为娟姗牛与中国荷斯坦牛遗传进展和后续乳房性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本试验参考中国荷斯坦牛体型鉴定技术规程,采集1 476头娟姗牛和1 488头中国荷斯坦牛的乳房性状数据,分析不同胎次、产犊季节、泌乳阶段和出生年度对娟姗牛乳房性状的影响,以及不同场地、测定年龄对中国荷斯坦牛乳房性状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娟姗牛和中国荷斯坦牛各乳房性状间的相关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胎次的增加,娟姗牛乳房性状整体发育水平上升;冬季产犊娟姗牛后乳房附着高与后乳房附着宽测定值显著高于夏秋两季(P<0.05),乳房整体发育水平更高;娟姗牛乳房性状发育水平由泌乳阶段1—4呈上升趋势; 2019年出生的娟姗牛后乳房附着高、后乳房附着宽和前乳头长度等性状测定值显著高于2018和2020年(P<0.05),可知年龄达4岁左右的娟姗牛乳房性状发育较好。场地2中中国荷斯坦牛乳房性状评分与理想分数最接近;测定年龄大于4岁的中国荷斯坦牛乳房性状整体发育程度更好。在娟姗牛与中国荷斯坦牛中,乳房深度与前、后乳头位置,后乳房附着高与后乳房附着宽等性状均呈正相关(P<0.01);前乳房附着与前乳头位置等性状在娟姗牛中呈正相关(P<0.01),而在中国荷斯坦牛中无相关性(P>0.05);前乳头长度与后乳房附着高在娟姗牛中呈正相关(P<0.01),而在中国荷斯坦牛中呈负相关(P<0.01)。综上可知,胎次、产犊季节、泌乳阶段和出生年度等因素对娟姗牛乳房性状有显著影响,场地和测定年龄等因素对中国荷斯坦牛乳房性状有显著影响,而娟姗牛与中国荷斯坦牛乳房性状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2025,51(2): 37-44    [摘要](7)    [PDF](4)
    • 新疆褐牛与肉用褐牛生长发育性能比较分析
      刘建明,李涛,杨光维,闫向民,陈幻喜,高亮,李红波
      研究新疆褐牛与肉用褐牛不同生长阶段体重和体尺指标的变化,为培育肉用褐牛提供依据。以新疆伊犁河谷养殖的6~36月龄阶段的新疆褐牛和肉用褐牛母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其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腰角宽等指标数据,分析二者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整个生长期,肉用褐牛的体重和各体尺指标均高于新疆褐牛,其中胸围和体斜长在各阶段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体高在24和36月龄达到显著(P<0.05)差异,腰角宽在36月龄达到显著(P<0.05)差异,管围在各阶段差异均不显著,体重在24和36月龄达到显著(P<0.05)差异,日增重在18~24月龄阶段达到显著(P<0.05)差异。对新疆褐牛与肉用褐牛各生长阶段的体尺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肉用褐牛在整个生长期的体长指数和胸围指数均高于新疆褐牛,体躯指数则基本以新疆褐牛较高,管围指数二者相差不大。综上可知,与新疆褐牛相比,肉用褐牛在体重、体尺指标上均有显著增长,体尺指数也得到了改善,有效提升了新疆褐牛的肉用潜能,可考虑将肉用褐牛向生产高档牛肉的方向发展。
      2025,51(2): 45-49    [摘要](4)    [PDF](6)
    • 品种和季节因素对新疆地区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影响
      杨照晴,邹文瑞,马桢,陈文中,闫向民,谭世新
      为探究品种和季节因素对新疆地区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影响,2021—2023年采集新疆某种公牛站西门塔尔牛、日本和牛、黑安格斯牛、新疆褐牛、夏洛莱牛、荷斯坦牛和娟姗牛的精液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分析了公牛精液品质在不同牛品种及不同季节(冬春季和夏秋季)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和西门塔尔牛的精液品质总体优于其他牛品种,其中原精活力和冻精产量表现最优,精液量和原精密度也保持在较优水平;西门塔尔牛的精液量、原精活力、原精密度和冻精产量均受到季节的极显著(P<0.01)影响,新疆褐牛则仅原精活力和冻精产量受季节的极显著(P<0.01)影响。综上可知,新疆褐牛的精液品质和全年精液产出的稳定性更优。
      2025,51(2): 50-54    [摘要](4)    [PDF](3)
    • 综述
    • 中国黄牛驯化与扩散的古DNA研究进展
      李心怡,侯佳雯,陈宁博,雷初朝
      近年来,古DNA技术快速发展,其获得的古老基因组数据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家畜的地理驯化中心、驯化时间和迁徙扩散模式的认识,并为过去选择和管理家畜的方式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深入探讨中国黄牛的起源、驯化、扩散路径及遗传适应机制,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黄牛的古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整合现有数据,重建了其驯化时间线及种群扩散模式。研究表明,古DNA技术揭示中国黄牛为外源引入,其驯化过程伴随多次基因交流事件。这些发现为我国黄牛遗传资源保护提供了分子依据。未来研究应着重填补关键演化节点的数据空白并加强跨学科合作,以全面解析中国黄牛的驯化历史。
      2025,51(2): 55-59    [摘要](3)    [PDF](8)
    • 瘤胃微生物移植及定向功能性筛选的研究进展
      何超英,张驰,林芯,孙梦娇,赵芸君,李红波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瘤胃微生物移植受到动物营养学者的关注。文章主要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移植、定向利用饲料营养物质及降解有毒物质菌种的筛选等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人类粪菌移植效果优于瘤胃微生物移植的可能原因,以期为定向筛选获得利用饲料营养物质或降解饲料有毒物质的菌种以及进行定向瘤胃微生物移植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51(2): 60-64    [摘要](6)    [PDF](9)
    • 牛定时输精技术研究进展
      符世雄,叶方,陈祖鸿,孙新明
      规模化养牛场中母牛隐性发情、暗发情、乏情等问题在生产中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养牛业发展的瓶颈。牛的定时输精技术综合了同期发情、同步排卵和人工授精技术,该技术可省去发情鉴定环节,缩短胎间距,提高受胎率,对提高配种效率意义重大,现已成为规模牛场繁殖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文章综述了牛定时输精技术的原理、常用程序及运用效果,提出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可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改良提供参考。
      2025,51(2): 65-69    [摘要](5)    [PDF](8)
    • 专论
    • 云南省肉牛种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王馨,高月娥,王安奎,史建伟,洪泽宣,毛华明,杨凯
      为加强肉牛种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云南畜禽遗传资源优势,提升种业竞争力,促进肉牛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文章阐述了云南肉牛种业发展现状、种质资源情况和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保种场建设和地方品种资源鉴定评价,支持地方牛种开展系统性选育;加强基础研究科技投入和联合育种攻关,设立长周期育种项目,支持肉牛育种;加强区域主导品种、地方特色品种繁育基地建设,扩大育种核心群,提升供种能力;重点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牌”,组织开展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等地方牛品种产业发展建议,为云南省肉牛种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025,51(2): 70-74    [摘要](6)    [PDF](6)
    • 临泽县肉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李如意
      甘肃临泽县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立足区域优势,通过采取强化政策扶持、优化产业布局、夯实发展基础、加强科技支持等措施,使肉牛产业已发展成为农村优势主导产业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品竞争力不强、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增加等一些制约现代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文章论述了临泽县发展肉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2025,51(2): 75-78    [摘要](7)    [PDF](5)
    • 牛病防治
    • 肉牛热性疾病的流行与防治
      梁朝文,谢丽华,李晓玲,何增文,王健文
      热性疾病是影响肉牛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牛流行热、巴氏杆菌病、中暑等3种热性疾病高发常见,若防治不及时、救治不当将导致肉牛死亡。文章首先概述了肉牛热性疾病的种类及其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并调查了2022—2024年桂东南部分乡镇肉牛热性疾病的流行情况,分析病因,根据疾病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有效降低了热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数量,可为科学防治肉牛热性疾病提供有益借鉴。
      2025,51(2): 79-81    [摘要](3)    [PDF](4)
    • 牛瘤胃胀气的诊断与预防措施
      陈煜铭,黄浩晟
      牛瘤胃胀气是养牛业中常见的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疾病,病因为牛采食大量易发酵的饲料后,瘤胃内发酵产生的大量气体未能及时排出,从而导致瘤胃胀气膨胀。如不及时治疗,瘤胃过度胀气膨大,会使膈位向前移动,压迫肺部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症见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严重病例牛只甚至死亡,给广大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养殖户了解该病防治办法,为其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
      2025,51(2): 82-84    [摘要](4)    [PDF](6)
    • 枳实厚朴陈皮汤加减方剂的综合分析
      张军,林清
      文章从现代中医理论出发,对枳实厚朴陈皮汤进行加减,增加了具温中、温肾散寒作用的生姜和小茴香,再加具补益作用的几味中药,使用了便于下行的成分,并从整体作用出发对方剂的功效、实用性、适应症状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理论探讨。该方对肉牛冬季常发病具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能降低饲养成本。
      2025,51(2): 85-87    [摘要](4)    [PDF](4)
    • 牛结节性皮肤病综合防控措施
      刘富华,胡冰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可引起患病牛只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各部位皮肤结节、内脏器官溃疡等症状,从而导致患病牛消瘦、母牛流产、奶牛产奶量大幅降低等,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生,文章结合凉州区养殖及动物疫病防控情况,整理了牛结节性皮肤病综合防控技术,可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025,51(2): 88-89    [摘要](4)    [PDF](6)
    • 技术推广
    • 奶牛场生物安全管理浅析
      何妍萍,王吉成,孙有奎,李晓雪
      奶牛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是奶牛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对于防范和控制疫病传播、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奶牛场的选址与建设、生物安全关键控制点、日常管理制度和无害化处理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奶牛场生物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可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2025,51(2): 90-93    [摘要](4)    [PDF](5)
    • 浅谈牛难产的因素、救治及采取的措施
      朱强,马飞东,唐伟
      养殖场(户)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家畜分娩时发生难产,进而导致母畜、胎儿死亡或引发其他疾病。为了减少因母畜难产给养殖场(户)造成的经济损失,文章从引发难产的主要因素、难产原因的检查方法、助产方式与产后治疗保健以及预防难产发生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2025,51(2): 94-96    [摘要](4)    [PDF](4)

    信息公告

    更多>>

    在线期刊

    排行榜top20